美如畫藝術建筑------每一個細節都給你如仙似幻的現代
商家們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的力量,吸引顧客前來重現他們在應用上瀏覽到的體驗與照片。澳大利亞工作室Valé Architects就是一個例子,他們甚至寫了一份“Instagram設計指南”,你可以在他們的網站上購買指南,加上其提供的專門研究零售空間、餐館以及酒店的設計服務。這么說可能不全對,但受“值得拍Instagram”需求影響最大的是商業空間,他們被建議做出一些修改,比如提供自拍墻、設計周密的照明、啟發性的瓷磚地面。舉例說這個受歡迎的賬號與話題標簽#ihavethisthingwithfloors還在繼續漲粉,已有接近一百萬的粉絲與發帖。不妨回憶一下Sketch餐廳的洗手間,特征是地標性的蛋形小隔間與彩虹吊頂,或是考慮其整體,“千禧粉”軟椅與David Shrigley的畫作完美地散落在各處空間。其中一些地點在應用上的地位,讓我們覺得似乎必須去打卡,拍出自己的相片。據Oliver Wainwright稱,甚至是著名的哈羅德百貨也追隨著這股潮流,委托建筑師Farshid Moussavi將空間所有區域變得更加“適合”拍照打卡。
但是,從純粹的建筑學角度來說,這些建筑正飽受建筑評論者的批評——比如刊登在《建筑評論》上的這篇社評,因為這些建筑對材料的選擇是基于色彩與感覺,而未考慮它們會如何老化,或者它們到底會不會發揮功能。容易染上污漬或脫落的覆面、導致視盲的反射面以及因為幾滴水就可能造成滑倒危險的锃亮的地板,這還只是其中一些問題,證明了當建筑師將上鏡度排在功能前面時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盡管如此,功能的缺失似乎并未讓社交媒體建筑大師們感到擔心。Valé Architects的“Instagram設計指南”將網紅建筑營銷的成功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原理:“那些和我一樣以及我渴望產生聯系的人,我希望感受到他們的尊重。所以我尋找指南,了解我該如何做、去哪兒才能成為那個圈子的一部分。”該公司的策略包括為特定的客戶目標設計“引人注目的”、之后會在其同齡人間轉發分享的空間。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都應該能夠激起“驚奇、創造性以及有趣的視覺感受”。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但是在這些情感上有著一定的可預測性,雖然過了一年又一年,但是有一種特別的設計理念在Instagram上仍然很受歡迎。不經意間成為“打卡爆款”的地點,比如巴厘的稻田酒店,或是香港的摩天大樓,在一個為上鏡而設計的世界中成為了特例。
那我沒看看國內的一處建筑吧。